新冠病毒的另一种结局
昆山远方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2020/4/1 16:08:34
只持续了半年左右便以人类完胜而告终,“非典”(SARS)病毒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只剩下几家病毒实验室还保存着少许样本。
但是,这次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了3个多月,情况却不容乐观。截止到发稿时为止,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所做的统计,新冠肺炎的全球确诊总人数已经超过了30万,分布范围遍及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导致其中的1.3万人死亡。这3个衡量传染病危害程度的关键数字均已超过了当年的“非典”,而且还在继续攀升中。
为什么17年前的人类赢得如此彻底呢?是因为那时的人们比现在强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我们应对新冠病毒的方式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无论是科学家们的反应速度还是政府和民间的动员能力都要明显好于2003年,相信大多数亲身经历过两次疫情的人都会认可这个观点。
那么,难道是因为“非典”病毒的战斗力太弱了吗?答案正相反。事实上,“非典”病毒的毒性非常强,绝大多数感染者很快就会出现体温升高、肌肉酸疼和呼吸困难等典型症状,其中约有10%的感染者病情会逐渐加重,直至死亡。
相比之下,新冠病毒的毒性则要弱得多。从目前的情况看,约有五分之四的感染者症状轻微,甚至出现了不少没有任何症状的感染者。已经有科学家根据“钻石公主号”邮轮上发生的情况做了外推研究,认为如果把所有感染者(核酸阳性)都算成病人的话,那么这个病的真实病死率约为0.5%,其中绝大多数死者都是身体状况本来就不佳的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既然如此,为什么“非典”病毒反而显得那么“不禁揍”呢?答案是它的运气太差了。如果早生100年的话,这个病毒一定会比现在厉害得多。可惜2003年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多关于传染病的科学知识,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现代公共卫生体系,这个病毒的很多先天特征决定了它只善于和原始人展开肉搏战,却不太可能逃得过现代防疫机制的围追堵截。
首先,“非典”病毒虽然十分霸道,但这一特点反而为防疫部门提供了一个很方便的筛查指标,只要在各个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点,筛查那些发热的病人,将其集中隔离,就能高效地阻止病毒的传播。
其次,当年虽然也有少量“非典”病毒的感染者症状轻微,但他们大都不具备传染性,即使偶有漏网也不至于酿成大祸。
第三,“非典”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似乎也都不长,感染之后很快就会表现出明显症状,这就减轻了疑似患者的隔离压力。
“非典”病毒的不幸就是人类的万幸。因为上述这3个原因,2003年时的人类幸运地逃过一劫,只付出了少许代价就赢得了胜利。
于是,坏运气便降临到了我们的头上。即使中国政府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封城”政策,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延缓了病毒向外传播的速度,但它还是出现在地球上除了南极洲之外的每一个角落。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宣之前,其实新冠病毒早已遍及全世界,不太可能像当年的“非典”病毒那样容易就范了。过,这个数字意味着“封城”之后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轻症患者逃过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