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过冷及过热过程如所示为冰箱制冷系统图:让毛细管紧贴(或缠绕)蒸发器回气管壁,或让毛细管从蒸发器回气管中穿过。这样可利用蒸发器内较冷的气态制冷剂进一步冷却来自冷凝器的温度较高的制冷剂,实现过冷过程;同时,蒸发器回气管中的气态制冷剂被加热,产生了过热过程。由可知,具有过冷及过热过程的制冷循环其制冷系数远大于没有过热过冷过程的制冷系数:即′=i′1-i′4i2-i1>=i1-i4i2-i1.可见毛细管紧贴蒸发器回气管可有效提高制冷效果。
保证恰当的余隙容积及高压阀片、阀座的气密性余隙容积过大,压缩机排气量减小,要达到相同的制冷量必然要增加压缩功的消耗。根据公式=q2w=i1-i4i2-i1及可知,势必要减小。反之,余隙容积过小,则会引起压缩机卡缸等现象的发生,所以在实际运行时压缩机气缸的余隙容积是否恰当至关重要,它以既能保证排气量又不致引起卡缸等故障为原则。
如果考虑蒸发器至压缩机吸入管路的过热过程1→1′,此时制冷循环即1′→2′→3→4→1.如果将冷凝器排出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过冷器过冷(3→3′)后再进行节流,此时制冷循环即:1′→2′→3′→4′→1′。如果不考虑过热及过冷过程(即1→1′及3→3′),则制冷循环制冷系数=q2w=i1-i4i2-i1.如果考虑过热及过冷过程,则制冷循环制冷系数′=q′2w′=i′1-i′4i′2-i′1≈i′1-i′4i2-i1<1>.
上面从理论上分析了制冷循环在lgp-i图上的表示及制冷系数的表示式,那么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有效提高制冷循环的制冷效果呢下面以家用冰箱及小型冷库为例分析如何有效提高值。
使用中如何有效提高制冷循环的制冷效果降低冷凝温度、提高蒸发压力如所示,若改变冷凝器冷却状况,比如采用风扇对流强制散热(对水冷机组改变水温及流速大小)使冷凝温度由tnj降至tnj′;同时,在允许范围内缩短毛细管长度或加粗毛细管管经(对冷库改变热力膨胀阀的调节量),使蒸发压力由Pzf升至Pzf′,此时制冷循环a→b→c→d→a,由图中可知此时制冷系数″=ia-idib-ia,与制冷循环1→2→3→4→1的制冷系数相比,显然″>,可知降低冷凝温度、提高蒸发压力有效提高了制冷循环的制冷效果。
另外,压缩机高压阀片、阀座的气密性对制冷循环的制冷效果影响也不容忽视,若密封不良形成串气(如:为消除冰堵现象向系统充入过量甲醇及系统抽空不良等,其中水分与制冷剂发生反应生成酸性物质,皆可引起此故障),轻则导致排气效率降低,压缩功增加,由知必然下降;重则造成电机绕组损坏,使制冷循环无法进行(指全封闭压缩机)。
提高制冷系统真空处理程度真空度不够易使制冷系统管道内残留气体(空气)与制冷剂混合,据道尔顿定律知,此时混合气体的压力Pnj〃=Pnj+Pc,式中Pc为残留气体压力,Pnj为制冷剂气体压力。显然Pnj〃>Pnj,由上文知,制冷系数必然下降,制冷效果变差。同时,残留气体中的微量水分会造成制冷系统管道(如:毛细管入口、热力膨胀阀入口处)的冰堵故障;残留气体(主要指空气)的存在还会使润滑油氧化,在压缩机高温高压状况下使阀片阀座结炭,制冷效果逐渐变差。故制冷系统的真空处理是提高制冷循环制冷效果的重要一环。至于抽空时间,从理论上讲时间越长越好,但实用中则要视真空泵的排气量及制冷系统的容量而定,从略。
严格控制制冷剂、冷冻机油纯度、正确确定毛细管插入过滤器长度及过滤器位置制冷剂及冷冻机油不纯会严重影响制冷循环,毛细管插入干燥过滤器过长或过短都直接影响冰箱制冷效果。毛细管插入干燥过滤器位置不当时,制冷剂、冷冻油内杂质及其它脱落物极易堵塞毛细管、过滤器通路,结果造成堵塞处制冷剂膨胀、气化、吸热,致使蒸发器制冷不良<2>.所以,实用中要严格控制制冷剂、冷冻油纯度,正确安装毛细管,并且为防堵塞应把过滤器与毛细管连接倾斜(或垂直)向上放置。
严格控制制冷剂的充入量制冷剂充入量过少,制冷剂循环量不够,过热度增加,机组温度升高从而使压缩功w=i1-i2增加,造成减少,严重影响制冷效果;而制冷剂充入过多,管路内制冷剂达到饱和状态,毛细管起不到限流作用,也会造成蒸发器不能很好吸热致使制冷不良,直接影响制冷效果。所以,实用中要严格控制制冷剂充入量,如条件允许可采用表压法、称重法或定量加液法,尽量避免采用“经验法”充注制冷剂。
保证冷凝器、蒸发器净洁这一点对制冷效果影响也较大,如果蒸发器、冷凝器外表面太脏或内部沉积大量冷冻机油会严重影响二者的传热,造成传热效果恶化,结果使冷凝压力升高及蒸发压力下降,由可知,制冷系数必然降低。故在实用中应经常保证二者的净洁。
结束语综上所述,影响制冷系统实际制冷循环效果的因素比较复杂,实用中在确定冷凝温度及蒸发压力、选择压缩机及其配用的电动机、进行系统抽空等工作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中保证实际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制冷量的损失和耗功率的增加,提高系统的实际制冷系数,从而有效提高制冷循环效果,实现制冷系统经济运行。